国内很有地方特色的十二种火锅,贵州排名最后,四川火锅也只排第二,谁排第一呢?来看看你的家乡上榜了没?
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。有的话就来两顿。为了吃火锅,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中国人。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就发明了火锅。
很多人不知道,全国人均火锅店数量最充足的城市,不是在四川重庆,而是在贵州贵阳。
贵州人很喜欢吃酸的,当地人有一句俚语:“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窜窜。”酸汤鱼火锅分为红酸和白酸锅底。
红酸汤是用毛辣果来发酵的,大多数人都喜欢用这种汤底。白酸汤是用米汤来发酵的,有酒和醋的气味。
酸汤开锅后,开始放稻花鲤、鲶鱼、鮰鱼等,再加入木姜子、姜、酸、辣椒等配料一起煮,吃完鱼后,就可以继续涮其他的配菜。
第十一名:浙江杭州三鲜暖锅
三鲜暖锅是杭州的特色火锅,三鲜分地三鲜、树三鲜、水三鲜。
地三鲜是蚕豆、苋菜、黄瓜,树三鲜是樱桃、枇杷、杏子,水三鲜是海蛳、河豚、鲥鱼。
又叫十锦火锅,这种火锅是把熟的鸡肉、海参、烧肉、烧鸭腊肉、鱼圆、猪肚鱼片、鸭胗肝、腰片、生葱、青菜,冬笋一起共放入火锅中,再加入鸡汤,烧开后再加入一匙猪油。
菊花火锅起源于清宫御膳菜单,慈禧太后很喜欢这个火锅,在当时上层妇女之间还刮起了一阵养生火锅风。
这种火锅传入河南已经有百年历史了,每次在菊花盛开的金秋季节,大家就开始吃菊花火锅了。
火锅中的汤汁一般都是羹汤,所以又有“菊花与羹锅”的说法。这种火锅是用鱼羹下去煮汤,再用白菊花、四生片,四蔬菜,四油酥下去涮。
第八名:广东广式打边炉
地道的广式打边炉,锅底是精髓。锅底选用的鸡肉是散养走地鸡和十二种食材。把这些食材熬制数十小时后,汤底就成了金黄色,每一勺都含有满满的胶质。
吃这火锅前应该先来一碗汤暖暖肚子,然后开始涮肉再涮菜。广东人虽然什么都爱吃,但是他们的口味还是比较清淡的,喜欢吃食材的本味,配料的话一般也是用酱油而已。
有的人还喜欢吃直接烫出来的肉菜。估计他们是接受不了四川重庆这样重口味的火锅。
这种火锅的主料是酸菜、白肉和血肠,汤底则是用大块猪肉放到大锅里再加上切成丝的酸菜。
粥底火锅有“有米不见米,只取米精华”的特点。粥底都是当天用清远鸡、泰国香米和各种药材熬制4小时才出来的一锅鲜汤。
云南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,不仅种类多分布广,产量也很多。所以这种火锅是将鸡枞、松茸、牛肝菌、鸡油菌、老人头、竹荪等7种以上野生菌干片,加上高钙骨料混合后再熬7小时而成的汤。
潮汕牛肉火锅一开始是用高汤加入少许沙茶酱作为汤底,后来变成现在的清汤底,他们对于牛身上的各个部位也是很有研究的。
牛肉越鲜味道越好,潮汕火锅店中,人们可以看到在透明橱窗下,砧板师傅们根据牛身上每个部位的不同切法,将牛肉切得又快又薄。这样的肉片下锅涮几秒钟就熟了。
第三名:老北京铜锅涮肉
这种火锅讲究的是清汤锅底,“清水一盏,葱姜二三”是铜锅涮肉一脉相承的做派。除了葱姜,其他任何佐料都没有,涮的肉也是羊肉,主要是这五种,上脑、里脊、磨裆、元宝肉、黄瓜条。
在川渝,很多人都认为红汤锅底才配叫作火锅,清汤锅底统称汤锅。这也是个人看法。
其实说到吃火锅,川渝人可以说是顿顿不离辣,三天念火炉。
四川火锅是清油锅底,除了水和菜籽油,主要靠大量的香料比如花椒、麻椒来体味。
吃四川火锅有这么一段顺口溜:肉类先下汤味鲜,海鲜蔬菜在中间,带血粉类易浑汤,只好放在最后边。
不宜一次多投放,食物生熟难分辩。 保持中火小开状,随烫随食味更鲜。水发薄片夹着涮,大约十秒脆又鲜。脑花盛在漏勺煮,以免搅得满锅翻。
白汤不辣味鲜美,宜烫海鲜与蔬菜红汤麻辣味鲜浓,刺激过瘾汗涟涟。
重庆火锅重麻也重油,用的是牛油锅底,六分牛油,四分水,只放姜蒜花椒和海椒,直爽、麻、辣。
重庆火锅还有九宫格这种吃法,不同格子代表不同温度、浓度,不同食材放进不同格子。
我不太能吃辣,四川重庆火锅吃不了,其他的都可以接受。
|